分消走泄法所適應的證候以濕濁不化為主,這種證候除見于時令病外,在雜病中屢見不鮮。
《素問·咳論》雖然有“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”之述,但總以脾肺氣機失調為主。脾濕不化與肺失清肅是咳嗽發生的主要機理。
中焦痞滿病在脾胃,而脾胃的功能失調與肝膽失疏有著密切關聯,故在治療脾胃病時必須注意到肝氣之疏與郁。
分消走泄法是溫病非常重要的治法之一,其所適應的證候以濕濁不化為主,這種證候除見于時令病外,在雜病中屢見不鮮。今以三焦常見病證(上焦咳喘、中焦痞滿、下焦溲?。槔?,分別擬宣降肺氣法、芳香化濁法、溫陽淡滲法。就此將所用方藥簡述如下,以饗讀者。
上焦咳嗽 宜宣降肺氣法
《素問·咳論》雖然有“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”之述,但總以脾肺氣機失調為主,脾濕不化與肺失清肅是咳嗽發生的主要機理?!端貑枴た日摗吩谡撌鑫迮K六腑咳狀后又云“聚于胃,關于肺”。蓋胃中水谷之氣,不能如霧上蒸于肺而轉輸諸臟,積留于胃中,隨熱化為痰,隨寒化為飲。胃中既為痰飲所滯,而輸肺之氣亦必不清而生咳嗽。清代陳修園在《醫學三字經·咳嗽》說得更直白:“氣上嗆,咳嗽生,肺最重,胃非輕?!彼詫τ诳人缘闹委?,必須使胃氣中和,肺氣宣降,方能達到除痰飲、止咳嗽的效果。筆者在經方的基礎上,擬定了金魚湯,以宣降肺氣與溫和脾胃法治療上焦咳嗽諸癥,用于臨床數年,其止咳平喘效果應非常明顯。
金魚湯
組成:生麻黃5g,炙麻黃5g,金蕎麥根15~30g,魚腥草15~30g,射干10g,牛蒡子10g,葶藶子10g,炒蘇子10g,百部10~15g,黃芩10g,橘紅10g,茯苓10g,桔梗10g,生甘草10g。
方義:此方是在經方射干麻黃湯、葶藶大棗瀉肺湯、甘桔湯的基礎上,汲取名家經驗,結合臨床體驗而擬定的。
方以生麻黃與炙麻黃為君藥,麻黃辛、苦、溫,以辛溫宣發肺氣與苦溫肅降肺氣為功。人們常常將麻黃的功效歸納為:發汗解表、止咳平喘。卻忽視了它的開閉作用。如清代鄒澍在《本經疏證》中稱麻黃可徹上徹下,徹內徹外,故在里則使精血津液流通,在表則使骨節肌肉毛竅不閉,在上則咳逆頭痛皆除,在下則癥堅積聚悉破也。這里所說麻黃可使骨節肌肉毛竅不閉,就是說麻黃能夠通達深層經絡,即孫絡、細絡。生麻黃宣發力大,炙麻黃肅降力專。兩者同用,有利于肺氣呼吸功能的恢復,且能盡快地排出呼吸道的痰涎。
金蕎麥根與魚腥草、葶藶子與蘇子四味藥為臣,前者重在祛痰止咳,后者重在肅肺平喘。佐以橘紅、茯苓健脾滲濕以和中,更以射干、牛蒡子清利咽喉,百部、黃芩清肅肺痰,前者源于《溫病條辨》銀翹馬勃散之配伍,后者為百芩片(中成藥)之主要對藥。使以甘草與桔梗(經方之桔梗湯),排痰清咽。全方共奏清肅肺氣、健脾和中、化痰利咽、止咳平喘、降氣通腑之功效。
隨證加減:肺陰虛見口咽干燥者,加南北沙參;胃陰虛見口干舌燥者,加石斛、麥冬;陰津虧而便秘者,加火麻仁、玄參、杏仁;咳痰不爽者,加瓜蔞皮、桑白皮;食欲不振納呆者,加焦三仙與雞內金;肺部干濕啰音不消者,加細辛、白芥子、橘紅等。
中焦痞滿 宜芳香化濁法
中焦痞滿病在脾胃,但其發病又與肝膽郁滯有關?!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小爸T濕腫滿,皆屬于脾”之論,而脾(包括胃)的功能失調與肝膽失疏有著密切關聯。張仲景云:“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?!敝苯诱f明肝病對脾胃功能的影響。清代醫學家非常重視這個問題,如林佩琴在《類證治裁》中所說:“故諸病多自肝來,以其犯中宮之土?!崩罟谙稍凇吨t必辨》中說:“肝氣一動,即乘脾土,作痛作脹,甚則作瀉。又或上犯胃土,氣逆作嘔,兩脅痛脹?!惫识谥委熎⑽覆r,必須注意到肝氣之疏與郁。為此,筆者在學習溫病學著作基礎上,擬定了三三九氣湯,以芳香化濁法來治療中焦痞滿諸證,取得滿意效果。
三三九氣湯
組成:藿香10g,佩蘭10g,砂仁8g(后下),生麥芽15~30g,谷芽15~30g,稻芽10~15g,白扁豆花15~30g,佛手花10~15g,代代花10~15g。
方義:此方是在學習溫病學家學術思想及經驗的基礎上,結合臨床實踐而擬定的。方由三首“三味方”組成,即藿香三味飲(藿香、佩蘭、砂仁)、開胃三芽湯(生麥芽、谷芽、稻芽)、芳香三花湯(代代花、厚樸花、白扁豆花)。
藿香三味飲為主方。方中藿香芳香開胃,佩蘭芳香化濁,砂仁甘溫醒脾。清代醫家雷豐在《時病論》中列芳香化濁法,前兩味藥即是藿香、佩蘭,言“君藿、蘭之芳香,以化其濁”。清代醫家楊栗山在《傷寒瘟疫條辨》中說:“(砂仁)性溫而不傷于熱,行氣而不傷于克,尤為太陰脾之要藥?!遍_胃三芽湯為輔助方,凡植物之芽,均有疏肝利膽之功效。以生麥芽為例,張錫純在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中說:“(麥芽)雖為脾胃之藥,而實善舒肝氣?!碧貏e提到麥芽“與肝木同氣相求,能宣通肝氣之郁結,使之開解而自然上升”。佐以芳香三花湯,有芳香化濁、醒脾、醒神、開竅之功效,吳鞠通在《溫病條辨》中提到“花”時說“凡花皆散”,這里所說的“散”,就是散濁氣、散濕氣、散暑氣,包括散食氣等。吳鞠通對白扁豆花體驗尤深,他說:“鮮扁豆花,凡花皆散,取其芳香而散,且保肺液,以花易豆者,惡其呆滯也,夏日所生之物,多能解暑,惟扁豆花為最,如無花時,用鮮扁豆皮,若再無此,用生扁豆皮?!比绱巳胶嫌?,共奏芳香化濕、醒脾、理氣、開郁、和胃之功。
隨證加減:胃納不佳者,加雞內金、雞矢藤、生山楂;呃逆不止者,加刀豆子、青竹茹、生姜;泛酸、燒心者,加黃連、吳茱萸、瓦楞子、浙貝;便溏者,加炒懷山藥、肉豆蔻;胃脘痛甚,加川楝子、廣木香、郁金;便秘,加生白術、火麻仁、生大黃(后下)。
下焦溲病 宜溫陽淡滲法
下焦溲病是指小便異常,即癃閉與遺溺,二者都與腎的氣化有關?!端貑枴れ`蘭秘典論》云: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?!边@里所說的“氣化”就是指腎的溫陽化氣作用。如果腎的氣化失調,就會使人的排尿發生困難,或者小便點滴難出,或者遺溺、漏尿等。張仲景對此多有論述,如《傷寒論》的五苓散,非單純利水之劑,而是“通行表里以化三焦之氣”之方(章楠《傷寒論本旨》)。通過氣化作用,可以使小便不利(包括癃閉與遺溺)得到從根本上的改善。筆者在學習經方的基礎上,采用五苓散加減,組成溫陽淡滲湯,療效如期。
溫陽淡滲湯
組成:黨參15~30g,茯苓10~15g,豬苓10~15g,澤瀉10~15g,桂枝5g,白術10g,黃芪15~30g,防己10g,甘草10g。
方義:溫陽淡滲湯由春澤湯合黃芪防己湯組成。春澤湯最早源于明代董宿《奇效良方》,由五苓散加人參、柴胡、麥冬組成,主治伏暑發熱等。后至清代《醫宗金鑒》,減去柴胡與麥冬,即五苓散加人參,主治“諸虛飲渴”。春澤二字,意即益氣行水。此名取自陶淵明《四時》一詩“春水滿泗澤,夏云多奇峰。秋月揚明輝,冬嶺秀寒松”。黃芪防己湯來源于《金匱要略》,為風濕與水氣病而設,由防己、黃芪、白術、甘草四味藥組成。
綜合分析,溫陽淡滲湯中具有溫陽化氣功能的有人參、黃芪、桂枝、白術四味藥;而具有淡滲利濕功能的有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防己;甘草為調和藥性而設。溫陽是溫腎中之陽氣,淡滲是利膀胱中之水濁。溫陽為本,淡滲為標。雖然方中溫陽藥不多,且劑量也不是太重,但其作用非可小覷。小便的利與不利,都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。氣化不足,既可以出現小便點滴不出,也可以出現小便遺漏不止。
春澤湯中的五苓散乃是改善腎氣化功能的最佳經方。方中君藥是桂枝,味甘辛性溫熱,是加強腎氣化功能的主要藥物?!渡褶r本草經》將其列為上品,云其作用為啟水中之生陽,通利三焦,引上氣與下氣相接??梢?,它是一味助陽藥、行氣藥、通利藥。加入人參益氣,增強了五苓散的化氣利水功能。黃芪防己湯是益氣祛濕方,君藥黃芪,張錫純稱其補氣之力最優,能補氣更能升氣。配以白術健脾運濕,茯苓淡滲利濕,防己通經利濕。
若從全方角度分析,黨參、黃芪益氣甘溫,為君藥;桂枝溫陽、白術健脾共為臣藥;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防己四味淡滲利濕,為佐藥;甘草和中為使藥。諸藥合用,共奏溫陽益氣、健脾和中、淡滲利濕之功。
隨證加減:伴有尿路感染者,加桉樹葉、海金沙;伴有血尿者(包括鏡下血尿),加鮮白茅根、鮮小薊;時有漏尿者,加益智仁、芡實、山萸肉。
對于三焦濕邪所致之病證,有人認為扶陽法不可或缺。若濕濁從寒而化,形成寒濕病證,如寒濕留于關節、著于腰脊、注于四肢,甚則入于細絡,出現頑固性疼痛者,取用扶陽方藥,如附子湯、烏頭湯、麻黃附子細辛湯等,均為對應之舉。若一見濕濁,就投附子、烏頭,易生過猶不及之虞,臨床間有聞之,甚為憾事。(毛德西 河南省中醫院)
(注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(責任編輯:劉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