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3年江蘇省武進縣醫學會《孟河四家醫集》編寫組合影。
在學苑出版社出版的《孟河醫派三百年》一書中,有一張1983年元旦“武進縣醫學會《孟河四家醫集》編寫組合影”的老照片。這張老照片前排左起依次為周少柏、楊伯棠、時雨蒼、張元凱,后排左起依次為王同卿、潘煥鶴、陳亦文、李才元、殷士杰。
武進縣醫學會,全稱為“武進縣醫藥學會”,成立于1979年5月,地址在當時的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關河路,1981年8月15日遷到白云渡(現江蘇省常州市延陵西路前后北岸),同時啟動了孟河醫派書籍收集和整理工作,設置專門組織,調集專業人才,廣泛征集,分頭整理,反復搜尋,校正訛誤,選擇補充,數易其稿,始告功成。
這張老照片中的時雨蒼、張元凱、王同卿、潘煥鶴等人與我相交甚好。為了弄清照片上每個人的姓名和原來單位,2018年4月28日,我專程至常州市鐘樓區卜弋衛生院采訪,找到仍在上班的陳亦文,他既是張元凱的弟子,又是當年的編寫組成員。年逾古稀的陳亦文戴上老花鏡,逐一清晰地指認其中人物。
陳亦文介紹說:分管并參與編寫《孟河四家醫集》的時雨蒼(1930—)(前排左4),是時任武進縣衛生局副局長,常州中醫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。2007年常州市中醫藥學會成立孟河醫派研究會時,他被推選為名譽會長。
陳亦文回憶當時編寫成員時說,周少柏來自武進縣湖塘鎮鳴凰衛生院,殷士杰來自武進縣南夏墅衛生院,潘煥鶴來自武進縣奔牛人民醫院,都是當時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(現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市)中醫界的“筆桿子”。
張元凱(1916—2002),是《孟河四家醫集》的主編,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人,主任中醫師,江蘇省衛生先進工作者。張元凱自幼好學,16歲拜孟河醫派傳人楊博良為師。他少私寡欲,與人為善,悟性很高,深得楊博良賞識。
我珍藏了1984年4月26日的《常州日報》,當年老報人張一農在位于白云渡28號的武進縣醫藥學會采訪,張元凱如數家珍:“他們(指孟河四家)的醫學專著,新中國成立前出版問世的不過是一部分,還有很多散失在民間。如果不及時搶救,就有湮沒失傳的危險……其中有從費氏后裔征集到費伯雄著《費批醫學心悟》的手跡;有巢渭芳的《臨床醫話》;也有我珍藏多年的《傷寒觀舌心法》《藥性歌訣》《務存精要》《馬培之醫案》等。此外,還有從上海中醫學院(現上海中醫藥大學)圖書館里搜集到巢崇山的《千金珍秘方選》;丁甘仁的《家傳珍方選》等三十多種過去從未公開的重要資料?!?/span>
常州市名中醫潘煥鶴,比張元凱年輕24歲,是《孟河四家醫集》的參編者,如今81歲的他,清楚地記得當時張元凱抱病寫書的情景。張元凱中年家貧,患肺結核咯血,生命垂危,后練氣功而康復。張元凱編纂《孟河四家醫集》時已65歲,因操勞過度,又復咯血而病休半月,尚未痊愈,又繼續奮筆疾書。為收集遺存資料,他們三訪孟河鎮,還赴江陰市訪問江陰名醫劉濟農及邢鵬江等。時值清明時節,終日細雨紛紛,鄉間小路崎嶇濕滑,每至狹路缺口,由潘煥鶴扶張元凱而行,可謂但求書早成,不顧人勞頓。
五度寒暑,編寫組收集整理孟河四家醫著26種,名為四家,實收六人著述,其中,費伯雄、費繩甫醫集6種,馬培之醫集9種,巢崇山、巢渭芳醫集4種;丁甘仁醫集7種。216萬字的《孟河四家醫集》著成,張元凱與楊伯棠帶著《孟河四家醫集》樣本赴京請領導作序,時任衛生部中醫司司長的呂炳奎欣然揮毫為之作序。1985年9月,該書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,并于1989年獲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。
傾注張元凱大量心血的《孟河四家醫集》出版后,張元凱詩興大發,共寫了三首詩,其中1986年3月10日的《和費益人春夜遣懷》全詩如下:“砥礪臨床五十年,革新無計熱腸牽??狭裘毓偨浫?,為拔雋才選萬錢。安事菱花悲白發,還將靈藥沃心田。書刊不負歸來愿,好趁斜陽寫夕煙?!?/span>
詩中的“書刊”指《孟河四家醫集》,“不負歸來愿”是指沒有辜負回到白云渡著書的愿望,趁著黃昏西斜的太陽,譜寫人生更美的華章。此詩意境深遠,耐人尋味。張元凱奮發有為,在80歲高齡又出版了121萬字的《醫芻融新》,真可謂“驥老心猶壯,身休業不?!?。
今年6月24日,張元凱已年逾古稀的女兒張璇芳來看望我,說他們兄妹正在準備編寫《張元凱百年誕辰文集》,還贈送給我兩張他父親1987年在武進醫藥學會時的中醫處方箋和一本《醫芻融新》。如今,這張老照片、老處方箋和這部遺著都成為我收藏的至寶。
《醫芻融新》中的“寶庫允當勤發掘,大醫還須一精誠”詩句,正是一代代中醫人的真實寫照?。▎蔚鲁?江蘇省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)
(責任編輯:楊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