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其所著《備急千金要方·序》中自謂:“吾幼遭風冷,屢造醫門,湯藥之資,罄盡家產?!睂O思邈自幼年起便遭受疾病困擾,經常請醫生治療,幾乎到了耗盡家財的地步。于是,他從18歲開始立志學醫,下了很大的苦功。孫思邈在《大醫精誠》一文中指出,學醫者必須“博極醫源,精勤不倦”,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鉆研探索,才能達到較深的醫學造詣。同時,孫思邈極具革新精神,在醫學領域的很多方面都有所創新。
以雀盲癥和腳氣病為例,他在行醫過程中發現,山區貧苦百姓易得雀盲癥(即“夜盲癥”),表現為白天視力正常,夜間卻如同麻雀一樣,難以看清周遭的事物。而衣食無憂的富人卻常得腳氣?。ū憩F為肢體腫脹,痿軟無力,類似于現代醫學的多發性神經炎)。這一特點引起了孫思邈的思索,既然兩種疾病分別好發于富人和窮人,這或許與他們的飲食生活習慣不同有關。他大膽猜測,窮人得雀盲眼可能是因為很少吃葷食,而富人得腳氣病則可能是過少食用粗糧。于是,孫思邈試著讓窮人食用動物肝臟來治療雀盲眼,讓富人食用米糠和麥麩來治療腳氣病,結果都是藥到病除。后來孫思邈經過長期探索,提出一個有效又簡便的防治方案,即用防己、蜀椒、防風、吳茱萸等藥物治療腳氣病,用楮樹皮煮湯調粥常服來預防腳氣病,現代研究發現上述藥物均含有維生素B1,確實有利于多發性神經炎的治愈。
再如孫思邈發現山區居民多患癭瘤(甲狀腺腫大),而沿海地區的居民少見,所以他采用沿海常見的海藻、昆布等治療甲狀腺腫大,這一方法也同樣得到了現代醫學的證實。海藻、昆布中富含山區居民所缺乏的碘,而甲狀腺腫大正是一種缺乏碘而引起的疾病。他還首次使用羊饜(羊甲狀腺)治療甲狀腺腫。此外,孫思邈提出用草藥喂牛,然后用牛奶來治療疾病的思路;他還發明了中醫史上最早的導尿術——用蔥管導尿。
深入臨床一線,從實踐中找到疾病的規律,這正是孫思邈所踐行的行醫準則。麻風病是一種當時難治愈的慢性傳染病,在古時一度被認為是不治之癥。麻風病患者在疾病初期眉毛脫落,面部扭曲變形,嚴重者十指亦變形。因為麻風病具有傳染性,患者都要被送去深山隔離,有的地方甚至把麻風病患者活活燒死。孫思邈卻不顧個人安危,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,親身接觸患者,從實例中探索臨床經驗,從而對麻風病有了全面深入的認識,指出在麻風病的初、中、后期的治療思路和方法。他收載了許多單方、驗方,還指出對麻風患者不能僅依靠藥物,還要融養生、針灸為一體來治療,并提出了日常飲食調攝須“絕欲”“斷鹽”等。
由此可見,孫思邈正是醫學領域傳承與創新結合的典范。時至今日,醫學的傳承與創新仍是永恒的主題,無傳承之創新如空中樓閣,遙不可及;無創新之傳承則毫無生氣,故步自封。孫思邈的探索革新精神是我們守正創新的典范。(王詩源 山東中醫藥大學)
(責任編輯:楊敏)